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的学校和大学相继临时关闭。于是学校为应对此种情况,开始以异步教学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而这一方法现今已遍及世界各个国家。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所)的学者们也因此响应了北京大学有关客座讲座的请求。在最初的几个月中,与他们的合作加深了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学者们对于异步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学生不论身处何地,他们都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参与课程。在接下的几天,Teach311 + COVID-19 Collective将与大家分享由马普所学者Martina Schlünder, 孙萌萌, 陈诗沛和Edna Bonhomme带来的客座讲座,他们从局部及整体论述了人文学科(含数字人文学科)是如何将此次疫情与过去历史联系起来的。

陈诗沛的《大数据后隐藏了什么: 从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的LoGaRT数字工具说起》邀同学们一起思考人们应如何看待或信任过去的灾害数据。中国基于记录地方信息的地方志常其实会记录一些中国的历史,当用我们用数字工具来研究它们时,便可以通过更深层次的时间视角来看待那些曾经非常具有地方性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或是应对灾难时应用这样的历史思维方式呢?学生和老师们可以通过本次视频讲座来展开对科学数据的讨论,如某一地点在某一天的感染率可以被看作一个地标,每个地标又提供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背后则需要大家通过更多角度和事后分析来充分理解。讨论可延伸到“何为数据”的讨论中去,又或者是“政治如何影响人们对科学数据的认知”,“数字技术和科学知识产出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

具体内容:

陈诗沛是马普所地方志数字研究工具LoGaRT的主要研究人员。在本次讲座中,她介绍了利用这类工具收集中国地方志中的历史灾害数据的现实意义。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历史研究时,学者们不应天真地将不同来源、不同时段的所有数据都看成是平面的,相反,学者们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地方志和其他史料来源一样,都是由不同的编纂者所编写的。此外,这些编纂者作为活生生的人也会因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在地方志编纂时间和涵盖时期上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意味着每一部地方志都可能在信息蒐集与删减中出现偏差。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新冠疫情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问题。用确诊的新冠病例的数量进行比较,实际上可能会掩盖国家间的重大差距,而这些差距是必须被考虑进去的:一些国家在无症状人群中主动检测感染数量,而有些国家则主要在患者出现症状后进行检测。这种不同的检测方式和标准影响了不同国家当局报告的确诊病例数量。

 

 

陈诗沛是马普所数字人文的研究员,她是一名训练有素的计算机科学家,一直从事数字人文和数字历史领域的研究工作,为研究大量数字化的史料提供了数字方法论。

 

* * *

Teach311 + COVID-19 Collective项目作为亚洲科学史论坛亚洲技术史学会网络的联合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目前,该项目与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文物,行动,知识部门)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了近一步合作。

从人文领域对新冠肺炎进行研究学习: “大数据后隐藏了什么:从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研究所的LoGaRT数字工具说起” 作者:陈诗佩(德国)
Tagged on: